指标关系调整反映经济转型升级动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明显变化,事实上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的具体体现。例如,用电量与经济增速相关性减弱,有人据此质疑经济数据质量,但却忽视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效提升的作用。随着服务业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增速大幅下滑,用电弹性系数会明显下降,前三季度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降至0.12左右。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等典型追赶型经济体在转型期间都出现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的情形。再如,货运量与经济增速之间的相关性下降,主要是重化工业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和运输方式调整的结果。随着我国重化工业产品需求达到或接近峰值,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能矿产品的需求明显收缩,铁路、海运等运输量也随之下降。又如,有人质疑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过快、总体偏低,但事实上近年来在劳动力和资本积累持续放缓的同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出现止跌回升态势。根据最新测算结果,1978—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度有所下滑,但近两年来逐步回升至接近2%的水平,保持了技术追赶的态势。随着增长阶段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亲情中华"主题活动也着眼于国内,开展了"亲情中华·汉语桥"夏(冬)令营、"亲情中华·世界华侨华人摄影展"等活动。其中,"亲情中华·汉语桥"夏(冬)令营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
二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支撑。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只有收入不断增长,消费升级才有基础。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不同层次,只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居民收入增长连续“跑赢”GDP,为消费加快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至201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8%,比GDP年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2年减少432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基尼系数持续下降,2015年下降为0.462,为近13年来新低。据了解,“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旨在凝聚国内外各方力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为中国及沿线国家政府建言献策,增进国家间政策沟通,推动各方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到实处。山西省近日出台《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提出力争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办法》明确,到2017年,11个设区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全省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0%左右。
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批准的2014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去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493.4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比上年增长7.1%。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实际使用的收入总量为65493.4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161.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7%,增长8.3%,另外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32.34亿元。中央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9500亿元,与预算持平。